热点研究|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二):信息化解决方案乘势而为!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党中央赋予自然资源部的重要职责,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应用,为统筹实施生态修复和效果评估、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维护生态安全提供信息化支撑。
《热点研究|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一):业务体系探讨与研究》中,我们对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业务体系详细解读,今天探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系统建设总体框架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信息化按照“1图+3库+1平台+6应用”的模式开展,以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体系为数据支撑,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生态修复监测监管系统,实现一张图、一本账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为生态修复项目的落地提供分析研判和辅助决策。
1图:生态修复“一张图”,含现状数据、规划数据、项目数据、监管数据等专题数据;
3库:辅助生态修复业务实施的指标库、规则库、模型库;
1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6应用:规划管理、项目管理、动态监测、综合评价、生态补偿以及移动服务。
图1 生态修复监测监管系统架构
生态修复信息化解决方案
建立三维立体生态修复“一张图”
统一底数底板
在自然资源“一张图”的基础上,遵循“标准统一、 统筹建设”的理念,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整合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数据,形成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图”,主要包含现状数据、规划数据、项目数据和监管数据,为修复项目管理监管、效果评估等工作提供统一数据底板。
图2 生态修复“一张图”数据内容
基于生态修复“一张图”的建设,依据各类生态修复项目特性,建立生态修复专题统计分析模型,支撑各类生态修复专题统计分析。通过调用规划数据,依据实施方案审查要点,判断实施方案合规性。
图3 生态修复“一张图”专题模块
建立生态修复规划成果目录
实现成果集中管理
将生态修复规划成果与审查过程融合,动态建立审查各阶段的规划成果“一棵树”,并可图数联动,直观掌握地图上各行政区的生态修复规划成果情况,辅助项目实施的过程审批及年度项目库的建立。通过生态修复规划成果管理模块,既可以查看各项规划的分布及各规划指标的详细情况,又可以查看每一生态修复项目涉及的成果图纸、审查报告、修改意见及成果批复情况等信息。
以生态修复项目管理需求为导向,研发项目库管理、项目实施管理、季度上报、资金管理等功能应用,实现项目从申报立项、规划设计与预算、实施、竣工验收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图4 生态修复项目全生命周期
实现生态修复项目从立项、实施到验收全过程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和监测,合理安排生态修复项目有序进行,形成“项目申报-项目上报-计划下达-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的生态修复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全过程留痕、全流程监管,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有效的技术支撑。
与“慧眼守土”等视频监控手段相结合,构建整治区实时监控体系
通过“慧眼守土”探头,实时监测生态修复项目,通过AI技术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预警。
图5 慧眼守土
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实现生态修复项目实时监测
采用人员等专项巡查和计算机等手段实时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进度全过程监管,掌握项目的实时进展情况。
通过建立生态修复建设任务、建设质量、建设成效、建设管理和社会影响5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修复项目进行智能性综合评价。
图6 综合评价体系
依据森林、草原、流域、湿地等补偿类型特征,提供信息化的台账管理及自动计算等功能,实现生态修复补偿的量化管理。
基于补偿台账进行多维度的统计分析监管,包括补偿类型、行政区、当前年度和历史年度等。
对项目总体情况以及矿山环境治理、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专题的项目整体实施进度、资金使用状况、计划对比等信息进行统一分析,便于决策者掌握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辅助科学决策。
图7 生态修复综合管控中心
全方位的生态修复管理,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及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必要措施。搭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全业务链条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过程留痕、全流程监管,是提升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期供稿: 政务与云服务软件中心 生态修复业务研究组
本期责编:吴玲玲、王静
丨推荐阅读丨
1.热点研究|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一):业务体系探讨与研究
2.强芯铸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国产化解决方案
3.大平台、深应用、云服务!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